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孙禄堂武学录要
编辑:王卫东转载    发布于:2016-01-20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初学入门三害

  三害者何?一曰努气;二曰拙力;三曰腆胸提腹。用努气者,太刚则折,易生胸满气逆、肺炸诸症。譬之心君不和,百官自失其位。用拙力者,四肢百骸,血脉不能流通,经络不能舒畅,阴火上升,心为拙气所滞,滞以何处,何处为病,轻者肉中发跳我,重者攻之疼痛,甚之可以结成疮毒诸害。腆胸提腹者,逆气上行不归丹田,两足无根,轻如浮萍,拳体不得中和,即万法亦不能处时中地步。故三害不明,练之可以伤身,明之自能因人如圣,必精心果力,剔除净尽,始得拳学入门要道,故书云,树德务滋,除恶务本。练习诸君,慎之慎之。

入门练习九要

  九要者何?一要塌;二要扣;三要提;四要顶;五要裹;六要松;七要垂;八要缩;九要起躜落翻分明。塌者,腰往下塌劲,尾闾上提,督脉之理。扣者,开胸顺气,阴气下降,任脉之理也。提者,谷道内提也。顶者,舌顶上腭、头顶、手顶是也。裹者,两肘往里裹劲,如两手心朝上托物,必得往里裹劲也。松者,松开两肩如拉弓然,不使膀尖外露也。垂者,两手往外翻之时,两肘及力往下垂劲也。缩者,两肩与胯里根,极力往回缩劲也。起钻落翻者,起为钻,落为翻,起为横,落为顺,起钻是穿,落翻是打,起亦打,落亦打,打起落,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。

拳意述真 自序

  夫道者,阴阳之根,万物之体也。其道未发,悬于太虚之内;其道已发,流行于万物之中。夫道,一而已矣。在天曰命,在人曰性,在物曰理,在拳术曰内劲,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、八卦、太极三派形式不同;其极,还虚之道,则一也。易曰:一阴一阳谓之道。若偏阴、偏阳皆谓之病。夫人之一生,饮食之不调,气血之不和,精神之不振,皆阴阳不和之故也。故古人创内家拳术,使人潜心玩味,以思其理,身体力行,以合其道,则能复其本来之性体,然吾国拳术门派颇多,形式不一,运用亦异,毕生不能穷其数,历世不能尽其法。余自幼年好习拳术,性与形意、八卦、太极三派之拳术相近,研究五十余年,得其概要。曾著形意、八卦、太极拳学,已刊行世。今又以昔年所闻先辈之言,述之于书,俾学者得知其真意焉。三派拳术,形式不同,其理则同;用法不一,其制人之中心,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。按一派拳术之中,诸位先生之言论形式,亦有不同者,盖其运用或有异耳。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,中分为三派,末复合为一理。其一理者,三派亦各有所得也:形意拳之诚一也、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、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。古人云:“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人得一以灵,得其一而万事毕也”。三派之理,皆是以虚无而始,以虚无而终,所以三派诸位先生所练拳术之道,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、虚中、空中之妙理,合而为一者也。余深恐诸位先生之苦心精诣,久而淹没,故述之以公同好,惟自愧学术谫陋无文,或未能发挥诸位先生之妙旨,望诸同志,随时增补之,以发明其道可也。

拳意述真 形意拳谱摘要
  
  拳经云:形意拳之道有七拳、八字、二总、三毒、五恶、六猛、六方、八要、十目、十三格、十四打法、十六练法、九十一拳、一百零三枪之论。恐后来学者未见过拳经,不知有此,故述之以明其义。
  七拳:头、肩、肘、手、胯、膝、足共七拳也。
  八字: 斩,劈拳也。截,钻拳也。裹,横拳也。胯,崩拳也。挑,践拳也,即燕形也。顶,炮拳也。云,鼍形也。领,蛇形拳也。
  二总:三拳三棍为二总。三拳是天地人,生法无穷,三棍是天地人,生生不已。
  三毒:三拳三棍精熟即为三毒。
  五恶:得其五精,即为五恶。
  六猛:六合练成即为六猛。
  六方:内外合一家,为六方。
  八要:心定神宁,神宁心定,心安清净,清净无物,无物气行,气行绝象,绝象觉明。觉 明则神气相通,万气归根矣。
  十目:即十目所视之意。
  十三格:自七拳格起,至士农工商为十三格。
  十四打法:手肘肩胯膝足左右共十二拳,头为一拳,臀尾为一拳,共十四拳。名为七拳故有十四处打法,此十四处打法变则为万法。合之则为五行两仪而归一气也。
  十六处练法:一寸,二践,三钻,四就,五夹,六合,七齐,八正,九胫,十惊,十一起落,十二进退,十三阴阳,十四五行,十五动静,十六虚实。
  寸:足步 也。
  践:腿也。
  钻:身也。
  就:束身也。
  夹:如夹剪之夹也。
  合:内外六合,心与意合,意与气合,气与力合是为内三合。肩与胯合,肘与膝合,手与足合是为外三合。
  齐:疾毒也,内外如一。
  正:直也,看正却是斜,看斜却是正。
  胫:手摩内五行也。
  惊:惊起四梢也,火机一发物必落,磨胫磨胫,意气响连声。
  起落:起是去也,落是打也,起亦打,落亦打,起落 如水之翻浪才成起落。
  进退:进是步低,退是步高,进退不是枉学艺。
  阴阳:看阴而却有阳,看阳而却有阴。天地阴阳相合能以下雨,拳术阴阳相合,才能打人,成其一块皆为阴阳之气也。
  五行:内五行要动,外五行要随。
  动静:静为本体,动为作用,若言其静,未漏其机,若言其动,未见其迹,动静是发而未发之间,谓之动静也。
  虚实:虚是精也,实是灵也,精灵皆有成其虚实。拳经歌曰:精养 灵根气养神,养功养道见天真,丹田养就长命宝,万两黄金不与人。
  九十一拳:三拳分为二十一拳,五行生克是十拳,分为七十拳。共九十一拳,一拳分为七拳是前打、后打、左打、右打、不打、打打、不打打打。
  一百零三枪:天地人三枪各分四柱,是三四一十二枪。五行五枪, 是五七三十五枪。八卦八枪,是七八五十六枪。共一百零三枪也。
  头打落意随足走,起而未起占中央,脚踏中门抢地位,就是神仙也难防。
  肩打一阴反一阳,两手只在洞中藏,左右全凭盖他意,束展二字一命亡。
  肘打去意占胸膛,起手好似虎扑羊,或在里拨一旁走,后手只在胁下藏。
  拳打三节不见开,如见形影不为能,能在一思尽,莫在一思存。能在一气先,莫在一气后。
  胯打中节并相连,阴阳相合得之难,外胯好似鱼打挺,里胯藏步变 势难。
  膝打几处人不明,好似猛虎出木笼,和身转着不停势,左右明拨任意行。
  脚打采意不落空,消息全凭后脚蹬,与人较勇无虚备,去意好似卷地风。
  臀尾打起落不见形,好似猛虚坐卧出洞中。
  拳经云:混元一气吾道成,道成莫外五真形,真形内藏真精神,神藏气内丹道成。如问真形须求真,要知真形和真象,真象合来有真诀,真诀合道得彻灵。养灵根而动心者,敌将也,养灵根而静心者,修道也。
  赤肚子胎息诀:气血之间,昔人名之曰生门死户,又谓天地之根,凝神于此,久之元气日充,元神日旺,神旺则气畅,气畅则血融,血融则骨强,骨强则髓满,髓满则腹盈,腹盈及下实,下实则行步轻健,动作不疲,四体康健,颜色如桃李,去仙不远矣。此亦是拳术内劲之意义。

拳意述真 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

  余自幼练拳以来,闻诸先生之言,云:拳即是道。余闻之怀疑。至练暗劲,刚柔合一,动作灵妙,一任心之自然,与同道人研究,彼此各有所会。惟练化劲之后,内中消息与同道人言之,知者多不肯言,不知者茫然莫解,故笔之于书,以示同道。倘有经此景况者,可以互相研究,以归至善。余练化劲所经者,每日练一形之式,到停式时,立正,心中神气一定,每觉下部海底处(即阴桥穴处)如有物萌动。初不甚着意。每日练之有动之时,亦有不动之时,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,亦有不动之时,渐渐练于停式,心中一定,如欲泄漏者。想丹书坐功,有真阳发动之语,可以采取。彼是静中动,练静坐者,知者亦颇多,乃彼是静中求动也。此是拳术动中求静,不知能消化否,又想拳经亦有“处处行持不可移”之言,每日功夫总不间断。以后练至一停式,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,真阳亦发动而欲泄。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:复觉真元之意思也。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,动即要泄矣。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。内中之意,虚灵下沉,注于丹田,下边用虚灵之意,提住谷道,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。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,阳即收缩,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。此时周身融和,绵绵不断。当时尚不知采取转法轮之理,而丹田内,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,四五小时,方渐渐安静,心想不动之理,是余练拳术之时,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,至于不练之时,虽言谈呼吸,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,并非有意存照,是无时不然也。庄子云:“有真人呼吸以踵”,大约即此意也。因有不息而息之火,将此动物消化,畅达于周身也。以后又如前运用,仍提在丹田,仍是练拳趟子,内外总是一气,缓缓悠悠练之,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稳处,动作练时,内中四肢融融,绵绵虚空,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。亦有练一趟而不动者,亦有练二趟而不动者,嗣后亦有动时,仍是提至丹田,而动练拳之内呼吸,转法轮用意之用于丹田,以神转息而转之,从尾闾至夹脊,至玉枕,至天顶而下,与静坐功夫相同,下至丹田。亦有二三转而不动者,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,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。以后有不练之时,或坐立,或行动,内中仍以用练拳之呼吸,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。以后甚至于睡熟,内中忽动,动而即醒,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而消化之,以后睡熟而内中不动,内外周身四肢,忽然似空,周身融融和和,如沐如浴之景况。睡时,亦有如此情形,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。因醒后,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。以后练拳术睡熟时,内中即不动矣。后只有睡熟时,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,白天行止坐卧,四肢亦有发空之时,身中之情意,异常舒畅。每逢晚上练过拳术,夜间睡熟时,身中发虚空之时多;晚上要不练拳术,睡时发虚空之时较少。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。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,人道缩至甚小,消除百病,精神有增无减,以后静坐亦如此,练拳亦如此,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。以上是余练拳术,自己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,故书之以告同志。
  拳术至练虚合道,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,不动之时,内中寂然,空虚无一动其心,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,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。中庸云:“至诚之道可以前知”,是此意也。能到至诚之道者,三派拳术中,余知有四人而已。形意拳李洛能先生,八卦拳董海川先生,太极拳杨露禅先生,武禹襄先生。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。其余诸先生,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。如外不有测之事,只要眼见耳闻,无论来者如何疾快,俱能躲闪。因其功夫入于虚境而未到于至虚,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。其练他派拳术者,亦常闻有此境界,未能详其姓氏,故未录之。

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

拳术之荦荦大者,约分三派,一少林,二武当,三峨眉。其余门类繁多,大半不出此范围。少林始于达摩之易筋、洗髓两经。至有宋岳武穆,始有形意拳之名,即易筋之作用也,谓之形意。形即形式,意即心意,由心所发,而以手足形容也。其拳有五纲十二目。五纲者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五行也。而拳中有劈、崩、钻、炮、横之五拳。十二目者,即十二形也,有龙、虎、猴、马、鼍、鸡、鹞、燕、蛇、骀、鹰、熊是也。其取此十二形者,即取此性能,而又能包括一切,所谓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。何以知其然也?劈拳属金,在人属肺;崩拳属木,在人属肝;钻拳属水,在人属肾;炮拳属火,在人属心;横拳属土,在人属脾。练之既久,可以去五脏之病,此谓居人之性也。至若龙有搜骨之法,虎有扑食之猛,猴有纵山之灵,熊有浮水之性.推之其他八形,各有其妙,所谓居物之性也。人、物之性既居,起落进退、变化无穷,是其智也。得中和、体物不遗,是其仁也。心与意合、意与气合、气与力合,为内三合。肩与胯合、肘与膝合、手与足合,为外三合。内外如一,成为六合,是其勇也。三者既备,动作运用,手足相顾,至大至刚,养吾浩然之气。与儒家诚中形外之理,一以贯之。此形意拳之大概也。
  八卦拳始于有清咸同之季。直隶文安董海川先生,漫游南省,于皖属渝花山得异人之传。谓之八卦者,由无极而太极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参互错综。拳,既运用八卦之理。何以言之?今腹为无极,脐为太极,肾为两仪,两臂膊与腿为四象,其生八卦者,两臂与腿曲之为八节。共生八八六十四卦者,两手十指每指三节,惟大拇指系两节,八指共二十四节,加两拇指四节,为二十八节广加两足二十八节,为五十六节,又加两臂两腿之八节,为六十四节。故六十四卦为拳之体,体为三百六十四爻,则互为其用也。每爻有每爻之意,阳极而阴,阴极而阳,逆中行顺,顺中用逆,求其中和,气归丹田。含有静极而动,动极而静之意。上下相通是为内呼吸。此拳与道家功夫相表里。不特此也。乾坤坎离等卦,或为龙,或为马,或为牛,皆取象于物。心在内,而理周于物,物在外,而理具于心。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奇正变化,运用不穷。而又刚柔相济,虚实兼到。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。此八卦拳之妙用也。
  太极拳发明于张三丰祖师,尽人皆知。惟练此拳之起点,当先求一个不偏不倚、不上不下、至简至易之道。拳经云:抱元守一而虚中。虚空而念化。实其腹而道心生,即此意也。太极从无极而生,为无极之后天,万极之先天,承上启下。能与天地合德,日月合明,四时合序。与鬼神合其凶吉。练到至善处,以和为体,和之中智勇生焉。极未动时,为未发之和,极已动时,为已发之中。所以拳术一道,首重中和。中和之外,无元妙也。故太极拳要纯任自然,不尚血气。以蓄神为主。周身轻灵,不即不离,勿妄勿助,内天德而外王道,将起点之极,逐渐推之,贯于周身,无微不至。易曰:黄中通理,正位居体。即此意也。昔年曾闻之云:此起点之极;与丹道中之元关相同。鄙人研究数十年,不敢云确有心得,然考其本源,实与形意八卦其理相通。不过名称与形式之动作不同耳。至若善养气练神,则初无少异。比之,形意地也,八卦天也,太极人也。天地人三才合为一体,浑然一气,实无区分。练之久,而动静自如,头头是道。又何形意、八卦、太极之有哉!至峨眉派,传之梅花八式。志公禅师亦重养气之功。兹不必更赘也。

论拳术内外家之别

  今之谈拳术者,每云有内外家之分。或称少林为外家,武当为内家;或以在释为外家,在道为内家;其实质皆皮相之见也。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,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。
  近十年来,人始稍稍知武当之可贵矣。少林、武当之一隐一现者其故在此。安得遽分内外耶!或谓拳术既无内外之分,何以形式有刚柔之判?不知一则自柔练而致刚,一则自刚练而致柔,刚柔虽分,成功则一。夫武术以和为用,和之中智勇备焉。予练拳术亦数十年矣。初亦蒙世俗之见,每日积气于丹田,小腹坚硬如石,鼓动腹内之气,能扑人于寻丈外,行止坐卧,无时不然。自谓积气下沉,庶几得拳中之内气矣。彼不能沉气于丹田小腹者,皆外家也。一日,山西宋世荣前辈,以函来约,予因袱被往晋。寒暄之后,询及拳理,因问内外之判。宋先生曰:“呼吸有内外之分,拳术无内外之别。善养气者即内家,不善养气者即外家。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,实道破内家之奥义。拳术之功用,以动而求静;坐功之作用,由静而求动。其实动中静,静中动,本系一体,不可歧而二之。由是言之,所谓静极而动,动极而静,动静即系相生,若以为有内外之分,岂不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我所云呼吸有内外者,先求其通而已。通与不通,于何分之?彼未知练拳与初练拳者,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,仍行返回,气浮于上,是谓之呼吸不通。极其蔽则血气用事,好勇斗狠,实火气太刚过燥之故也。若呼吸练至下行,直达丹田,久而久之,心肾相交,水火既济,火气不至炎上,呼吸可以自然,不至中部而返。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,上下相通,气自和顺,故呼吸能达下部。气本一也,误以为两个,其弊亦与不通等。子舆氏曰:‘求其放心,放心收而后道心生。’亦即道家收视返听之理。”
  余曰:“然则鄙人可谓得拳中之内劲呼!盖气已下沉,小腹亦坚硬如石矣。”宋先生曰:“否!否!汝虽气通小腹,若不化坚,终必为累,非上乘也。”余又问何以化之?先生曰:“有若无,实若虚。腹之坚,非真道也。孟子言:‘由仁义行,非行仁义也。’《中庸》极论‘中和’之功用。须知古人所言,皆有体用。拳术亦重中和,亦重仁义。若不明此理,即练至捷如飞鸟,力举千钧,不过匹夫之勇,总不离夫外家。若练至中和,善讲仁义,动作以礼,见义必为,其人虽无百斤之力,即可谓之内家。迨养气功深,贯内外,评有无,至大至刚,直养无害,无处不有,无时不然,卷之放之,用广体微。昔人云:‘物物一太极,物物一阳刚。’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气,非一太极乎。羲经云:‘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’心在内而理周乎物,物在外而理具于心,内外一理而已矣。”
  予静聆之下,始知拳道即天道,天道即人道。又知拳之形式名称虽异,而理则一。向之以为有内外之分者,实所见之不透,认理之未明也。由是推之,言语要和平,动作要自然。试观古来名将,如关壮缪、岳武等,皆以识春秋大义,说礼乐而敦诗书,故子秋后使人生敬仰崇拜之心。若田开强、古冶子之辈,不过得一勇士之名而已。盖一则内外一致,表里精粗无不到;一则客气乘之,自表其所守,良可慨也。
  宋先生又云:“拳术可以变化人之气质。”予自审尚未能见身体力行,有负前辈之教训。今值江苏省国术馆有十八年度刊之发行,予服务馆中,亦即两载,才识浅陋,尸位贻讥,故以闻之前人者略一言之,以志吾愧。
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2012-2013 国际义云宋氏形意拳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