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浅说形意拳的六合
编辑:王卫东转载    发布于:2016-01-23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形意拳,由山西蒲州尊村人姬际可(1602-1680)首创,继而由河北深县窦王庄人李飞羽(约1808-1890)继承而创新。形意拳,虽然经过了数代人的传承研习,但是六合这个理论,没有丢,并且发扬光大了,成为了其拳式动作变化的指针。
六合拳论是对拳式的整体概括。它把拳式划分成内外两部分,阐述人体内在的意、气、力变化规律的“内三合”,人体外在的筋骨运动规律的“外三合”。六合拳论中,已明确地认识到,人体是一个内在精神与外在物质不断交融的特殊生命体。特别是认识到人体内在精神修炼的重要性,逐渐形成了重内功的内家拳理论体系。形意拳之六合的内容是:心与意合,意与气合,气与力合,即内三合;手与足合,肘与膝合,肩与胯合,即外三合。下面是笔者对六合的一点肤浅认识,文中不妥之处,还望师友们赐教。
心与意合
这里说的“心”是指心理,而不是生理上的心脏。练拳之时,放下日常琐事的思虑,排除一切不利练拳的杂念,使心中变得纯洁,聚精会神于拳式中。这里说的“意”,是指头脑当中有关攻防进退的拳式变化的意念活动。所谓心与意合,就是使心理状态与拳式的攻防意识达到高度地统一。心与意合,不但可以提高拳式动作的演练水平,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人体心理健康的水平。可见,几百年前,形意拳的先辈们就把心理调节与生理锻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。这对以武术健身为核心的内家拳理论体系的建立,奠定了基础。
意与气合
“气”是指在拳式动作的演练过程中,调整吐故纳新的呼吸方法,调整人体内气运行的方法。所谓意与气合,就是在拳式攻防的转换过程中,使调心(攻防之意)与调息(呼吸之气与内气)有机地结合起来,达到协调统一。意与气合,能改善肺之通气功能,促进全身内气的运行,从而使思维敏捷,头脑清晰,加快了拳式动作中攻防意识的反应速度,从而达到眼明手快的目的。
气与力合
“力”是指在拳式攻防的动作过程中,人体各部位之力所凝聚成的一种内劲。所谓气与力合,就是在拳式的转换之中,使调息(呼吸)与调身(拳姿)有机地结合起来,使拳式的“蓄劲”和“发劲”与肺的吐纳形成规律化的协调统一。这样,人体既可以得到充足的清气,又可以及时排除浊气。气是劲力的源泉,气的顺畅和充盛必然使拳式的劲力雄厚刚健。气与力合,可提高人体的肺活量,在激烈的套路演练中,可避免憋气造成的心慌、胸闷,从而使拳姿顺畅无滞,潇洒自然。气息与劲力的结合,可使外在的拳脚快速运转,内在的气血仍平和有序,这有益于脏腑功能的增强。
手与足合
所谓手与足合,就是要求在换招变势的过程中,使手法与步法紧密相连。例如,在形意拳的“五行拳”演练中,劈拳、崩拳、钻拳、炮拳、横拳,每个拳式都是上发一拳下跟一步,同时手的塌腕撑指与脚趾的扣趾抓地紧密配合,从而使每个拳式的劲力都比较完整。手与足合,要求手(拳式之前手)与脚(拳式之前脚),在拳式定势时,要保持上下的对应,并保持在同一个垂直面内,这样可使拳式的根基牢固,重心稳定。手与足合,通过人体上下肢各种拳姿的变换与协调组合,可提高人体经络系统的灵敏度,促进了人体手足三阴三阳经的气血运行,使人体经络系统的流注实现阴阳平衡。
肘与膝合
所谓肘与膝合,就是在拳式动作的演练过程中,要求肘的伸缩与膝的屈挺密切配合,不但要保持肘法与膝法的整齐一致,还要做到肘与膝上下的对应。例如,“狸猫上树”一式中,上钻之臂肘与上提之膝必须在同一个垂直面内。这样,拳式动作,进攻准确快捷,防守严谨无破绽。肘与膝合,使形意拳手法中的“坠肘”与步法中的“扣膝”相互配合一致,使拳架上盘的劲力与下盘的劲力融为了一体,从而使拳架的内劲充盈,达到“出手如钢锉,回手如钩竿”的威武之境。
肩与胯合
所谓肩与胯合,就是在拳式动作过程中,要做到“沉肩”与“缩胯”的密切配合,避免身法的俯仰歪斜,以确保身型的中正安适。因为,形意拳拳论讲,拳式的劲力是“起”于“根”,“顺”于“中”,“达”于“梢”。肩为上肢的“根节”,是手法劲力的源泉。胯为下肢的“根节”,是步法劲力的源泉。所以,肩与胯合可以防止上下肢的劲力脱节分散,使其拧成一股绳,让拳式的劲力更加饱满充足。肩和胯之间的协调配合,有利于虚灵顶劲、含胸拔背、正脊塌腰等要领的发挥。
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2012-2013 国际义云宋氏形意拳网